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29日讯 今年以来,邹城市民政局紧紧围绕困难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切实保障“一老一小”,不断提升慈善志愿服务水平,用心用情用力托起稳稳的幸福。
兜牢“幸福帮扶”底线
深入推进“济时救·邹全助”品牌内容扩充、形式创新、服务升级,探索实施“1+N”救助服务模式,对困难群众做到及时发现、主动帮办、即时救助,让社会救助更加智慧、高效、精准。今年以来,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1484人,特困人员6551人,临时救助913人,共发放救助资金13027.48万元。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救助”新模式,推出“邹”全救助“码”上服务活动,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不仅提升了救助办理速度,更让群众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倡树“幸福养老”理念
深化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市创建,推进市、镇、村、家庭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90处,提升改造5处镇级敬老院,新增城乡幸福食堂5处,实施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200户,为33709人次发放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290.4875万元。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幸福食堂”模式,形成“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生活圈”,打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宜养邹城”养老品牌。
深化“移风易俗”宣传
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等有关部门组织召开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祭祀新闻发布会,向全市发放《加强疫情防控,深化移风易俗倡议书》,确保清明节祭扫活动安全、文明、有序。开通网络祭扫、代客祭扫等新形式方便群众寄托哀思,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清明节期间共受理网络祭扫1100人次,开展代客祭扫68人次,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健全“幸福未保”机制
探索构建“1134N”工作体系,即设立1个未保指挥中心;利用1个“云上服务平台”,对未成年人提供“一站式”保护服务;构建市、镇、村3级保护阵地,形成未保服务体系全覆盖;落实4色保护管理,根据儿童生活环境、家庭状况、行为风险等,划分“红、黄、蓝、绿”四个等级,进行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培树20余处未成年人保护基地,开展志愿服务3000多次,受益儿童6200余人。形成了党政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邹城未保工作格局。
开展“幸福慈善”活动
春节期间开展“福彩送温暖”“情暖万家”“夕阳扶老”等慈善救助活动,救助城乡困难群众5607户,累计发放各项救助资金177万元;联合市工商联开展“同心抗疫、温暖守沪”活动,慈善总会出资7.561万元,购买7.7吨生活物资,分包成2200个爱心包,送达上海,助力在沪邹城籍老乡尽快渡过难关。组织开展了“践行雷锋的脚步永不停歇”“爱国拥军显真情”“公益慈善助孤老”“文化敬老乐夕阳”“爱心善举暖人心”等慈善义工服务活动。疫情防控期间,慈善义工共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780余人次。
做优“幸福婚登”服务
开辟婚俗改革新阵地,在张庄镇、太平镇设立两处巡回婚姻登记网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婚姻登记。聘请76名婚姻家庭辅导志愿者为婚姻当事人提供婚前辅导、法律援助等专业化辅导服务,开展“沐为爱护航春风,筑美满幸福长城”系列活动,引导广大青年牵手新时代、弘扬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