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5日讯 “时时刻刻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遵守党章,终生理想;履行义务,使命担当;做人做事,给人榜样;实际行动,为党增光!”近日,在邹城市北宿镇组织地离退休党员书画作品展上,南屯煤矿离退休干部、书画协会前会长辛连民,这位82岁高龄,拥有51年党龄的老党员,铿锵有力地说着这段话。
“只要热爱生命”
1980年,年仅40岁的辛连民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综合症。此后,他的右手便出现不受控制肢体震颤。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辛连民没有自暴自弃,作为一名矿工党员,担当和奉献仍然是他最鲜明的底色。自195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常年在井下从事掘进工作并担任基层支部书记,后期到工会工作,直至1998年退休。而他对生命的热爱,并没有因此“退休”。“以前上班采煤,下班后再累也要写黑板报”,回想起青葱岁月,他的语气里满是对绘画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让他不惧疾病、不畏苦难,毅然决然的在退休后选择到老年大学学习绘画。志从苦中砺,才从苦中长。在与颤抖的身体对抗时,坚持绘画,所遇到的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在与记者交谈中,他始终洋溢着乐观与豁达的笑容,仿佛在他的心里只有春天。
当记者问起他的家庭,才知道这生机盎然的春天背后,有他经历过的彻骨寒冬。
“以前有过两个孩子,都意外没有了......一个9岁多死于慢性肾炎,第二个喂奶时夭折了”——时间仿佛在那一刻静止了,没有人会想到从一位82岁的老年人口中,听到这句云淡风轻的回答。当记者想匆忙转移话题时,辛连民贴心的说后来他和爱人收养了一个女儿,现在已经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并且经常回来看望他们。正如汪国真的诗句写到:“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此心安处是吾乡”
“辛老师您是哪一年来的南屯煤矿?”“73年7月15日”,辛连民脱口而出,仿佛一切如昨,历历在目。
1966年8月,在鲁西南腹地宁静的乡村土地上,兖州矿区第一对现代化矿井——南屯煤矿破土动工。1973年末,南屯煤矿建成投产。辛连民就是在那时从潍坊坊子煤矿来到位于邹城市北宿镇的南屯煤矿。从而立有余到耄耋之年,他全程参与和见证了南屯煤矿的发展。“刚来的时候,条件还不成熟,我们只能暂时住在养猪场”、“那时候采煤都是人力,打眼、放炮都干过,下底温度很高”、“我们煤矿曾经在全国率先突破350万吨大关,还打破过全国同类矿井安全生产最高纪录......”一字一句,既是辛连民与南屯煤矿的故事,也是一代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更是煤矿产业承担历史重任、赋力地方发展的辉煌史。现如今,昔日矿井热闹不再,但“精密制造小镇”已经成为邹城市北宿镇这片土地的新名片,开启了老矿区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听说后来很多人回潍坊老家了,您为什么没回去?”“老家没有亲人了,更何况,南屯就是我的家。”一个把汗水和年华奉献给对方,一个用陪伴和关怀见证其成长。50年的“双向奔赴”,或许早已冲淡了辛连民心中故乡与他乡的分界线。“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为霞尚满天”
谈及绘画,辛连民边走边说:“今天就自卖自夸一下喽”,随即拿出自己的荣誉证书和绘画作品:山东省老年书画大赛铜奖、入选《中国当代书画艺术人才》、参展“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书画展”、连续8年被南屯煤矿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等等,他如数家珍,讲述着自己的非凡岁月。书画协会的成立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因为有了这位爱操心、乐奉献的“领头雁”,协会不仅越来越壮大,老年人们“退休不褪色”的精神风貌也成为南屯矿社区亮丽的风景线。送春联、展书画,凝聚起社区向党爱党的正能量。直到今天,辛连民始终坚持每天早上七点半到画室练习,无论春夏秋冬,风雨无阻。谈及社区工作,这位82岁的老同志依然踌躇满志:“我的身体干不了体力活了,但是我的作品可以拿出来给志愿者当奖品;寒暑假我可以组织我的‘老伙计’教孩子们画画、写毛笔字;最近我在整理养生知识,等疫情过去,我还要去敬老院为老年人们讲养生知识,帮助大家有一个好身体、好心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邹城市坚持凝聚老党员优势,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和激励更多的老党员、老同志参与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中来,继续发挥正能量,为文明城市创建注入“银发力量”,深入诠释“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