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2日讯 8月22日,位于山东济宁邹城的白马河畔,随着滑道的推送,京杭运河首批新能源智能商品船顺利下水,正式开启了内河新能源船舶批量化生产的序幕。该船型由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能船业”)首制,随着新船型的下步量产,将加快淘汰老旧船舶,大大减少航运货物对运河水质造成的污染,引领运河绿色航运发展,这也标志着“气化运河”“电化运河”迈出实质性一步。
在下水现场,一艘90米LNG动力船和另一艘67.6米电动力船顺着河边停放,横着向河面缓缓移动。新下水的两艘新能源智能船舶,全面应用智能化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船舶制造相结合,实现船舶智能监控、自动化操作和数据分析等功能,确保了船舶智能化的提升。由20余名专业设计师、工程师先后参与新能源船舶驱动技术和新船型的设计研发,积极探索内河船舶动力包、气电混合动力以及LNG动力船舶换罐等新技术,实现新能源动力、低阻力、船机桨匹配、船体结构轻量化等4项突破,新船型较传统内河船型船阻降低6%,节能3%,自重降低5%,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碳排放降低15%。实现了“含新量”“含绿量”双提升。
济宁位于京杭大运河通航的最北端,运河过境全长251公里,内河常年运行船舶达10000多艘。然而,船舶制造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同工种协作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参与。而且传统的内河船舶普遍以柴油为燃料,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强说,老旧杂散营运船舶排放标准较低,污染严重,载重吨位也较小,而且船龄一般都在十到十五年以上,亟需升级换代。
为抢抓交通强国、航运强国、制造强国等重要历史机遇和重大战略,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年—2030年)》等文件精神,随着内河航运快速发展,济宁积极推进船舶制造业向绿色智能化转型,加快布局“气化运河”“电化运河”的新赛道。
2022年,济宁能源发展集团与中集集团、宁德时代、武汉理工大学联手,坚持“建绿色智能化船厂,造绿色智能化船舶”,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应用激光加工技术、智能机器人、工业软件、智能产线集成等先进制造装备技术,打造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内河新能源船舶示范基地,项目入选山东省重大建设项目、山东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重点项目。
由于此前内河船舶缺少标准化的规格,如何在保证动力稳定的同时降低成本成为关键。
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技术信息部副部长陈朋介绍,“我们与武汉理工联合对新能源船型进行了设计,来减少船舶的阻力。同时,我们还在船上安装了余热回收装置,将废热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现在跟燃油船相比,动力稳定的情况下,我们的船百公里可节约燃料费3000元。”
济宁能源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广宇表示,“通过标准化、批量化造新能源船舶,我们将原来工艺老旧、耗能高且标准质量参差不齐的船型,升级为采用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的绿色船舶。通过船型的更新迭代,逐步替换传统的老旧燃油船,不仅推动了船舶制造的模块化、标准化和批量化,更能确保大运河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据了解,该项目实现批量生产后,年可建造1000-2000吨级内河船舶400艘,销售收入33亿元,带动船舶锂电氢电、电力推进系统等临港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实现从“能源依赖”到“绿色崛起”华丽转身。目前,已经取得60条船舶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