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展现新时代大运河的新风貌,12月2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山东省委网信办、北京市委网信办、天津市委网信办、河北省委网信办、江苏省委网信办、浙江省委网信办、河南省委网信办、安徽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央视网和齐鲁网等大运河沿线七省市重点新闻网站协办的“千问千寻大运河”暨沿着大运河看山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持续至12月30日。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24日讯 山东省汶上县的南旺镇是京杭大运河全线的最高点,北高临清90尺,南高徐州106尺,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水脊”,曾常因水量不足而断航。那么明清两代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京杭大运河成为当时南北水运的重要通道?山东省汶上县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刘建康为我们还原了古人如何运用智慧解决这个重大难题。
刘建康说,时间回到永乐九年(1411年),“让运河常年有水”这个重担落到了当时的工部尚书宋礼身上,宋礼百找千寻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良策,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汶上一位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献上了一个建设性方案,就是“引汶济运”,通过在南旺建立水利枢纽工程来满足“让运河常年有水”的目的。
白英通过“引、蓄、分、排”4个环节,从地势较高的大汶河筑戴村坝引水,形成小汶河;在南旺设分水口,实现运河水的南北分流;另外,利用周边湖泊,在丰水季蓄水,枯水季排水,加上挖泉集流、建闸节流、科学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解决了缺水的难题。并在分水口建造了龙王庙,因此被称为“分水龙王庙”。
刘建康介绍说,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是京杭大运河的核心工程,代表了工业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技术的最高成就,它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为保证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鉴于南旺水利工程的重要性,2008年以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宁市文物局、汶上县文物旅游局对南旺枢纽工程遗址进行了不间断的考古发掘,分别对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古遗址、运河砖砌河堤、许建口斗门遗址、邢通斗门遗址、柳林闸和寺前铺闸等遗址进行保护性考古发掘,并出版了《汶上南旺——京杭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及龙王庙古建筑群调查与发掘报告》。南旺枢纽考古发掘工作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随后,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它是以大运河南旺枢纽水利工程这一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的、全面展示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该公园以汶运交汇口和南旺分水龙王庙为核心,北至十里闸,南至柳林闸,东至徐建口斗门,目前包括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古建筑群和古河道遗址。
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余平方米,包括序厅、古代运河展厅、3D展厅、南旺枢纽展厅、河工技术展厅、运河管理展厅六个展厅,以全面展示南旺枢纽科技成就为主题,综合运用文物藏品、历史文献等实物和图片模型,采用3D演示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现水工技术成就和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
201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协会委派国际专家莉玛·胡贾女士来汶对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里有一套模拟当年运河补水的沙盘,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来博物馆亲自感受一下,当年民间水利专家白英和时任工部尚书的宋礼是如何利用周围的地势、湖泊,一步一步解决这个曾经的世界水利难题。”山东省汶上县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刘建康告诉我们,这恰恰也充分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